遙想當年蘭陽博物館開館時自己是女兒被爸媽帶著來參觀,
而今已是我帶著三個孩子們來學習體驗了,
景色依舊美得讓人心靈平靜,
蘭陽博物館是一個可晴可雨的行程,
今天挑個雨天,帶著孩子們來踩踩點,
原本暴雨的台北,一出雪隧後,卻無雨,
是個涼爽的陰天,讓我放心不少,
因為蘭陽博物館最近的收費停車場,
停好車後步行至蘭陽博物館的路口大約還需要3-5分鐘,
下雨天實在擔心孩子們的安全,
收費是一小時30元,合理的收費,不過只有一百多個位子,
還是早早來,不來就要有排隊停車的打算,
如果願意走遠一點,在烏石港北側也有不少可以免費路邊停車的位子。
一進館後,立馬前往考古區抽號碼牌,
09:00起開放上午3場次領號
第1場 09:30-10:15
第2場 10:30-11:15
第3場 11:30-12:15
12:30起開放下午3場次領號
第4場 13:30-14:15
第5場 14:30-15:15
第6場 15:30-16:15
我們這次排到上午第三場次的,一場限制50個人,
務必要穿襪子入場,
如果真的忘記帶,一樓的商店也有販售,
抽完號碼牌後可以去櫃台結帳,或是刷悠遊卡付費,
我們是到櫃檯付款順便一併購買常設館的門票,
館方也很貼心地設有免付費的置物櫃,
進去考古前或是參觀常設展前可以先放行李與水壺,
因為展場內都禁止飲食,
除了貴重物品外,簡裝參觀確實輕鬆許多,
考古區門口的木釘裝置是源於考古工具「尺梳」的靈感,
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拼湊喜歡的圖案,
也可以打發進場前的等候時光,
孩子們可以專心玩很久,不亦樂乎呢!
進場後會請大家坐在階梯上,
對考古場館內部進行簡單的講解,以及考古時的注意事項,
隨後就可以開啟考古的旅程,
因為我們是週日來,
孩子們一窩蜂地當起小小考古學家,
果然年紀大的比較吃香,很快就有了考古收穫,
年紀小點的都很認真的在玩沙,
其實最認真的都是父母,
包括我在內都很認真地在考古,
直到發現古物的瞬間,
立馬呼喊自己的孩子來到虛掩的沙堆前,
把古物出土的成就留給孩子們,
找到古物後,可以前往考古工作室或是時光廊道區,
去核對的自己找到的古物名稱,
讓孩子們對古時的器具與現代器具的差異有了不一樣的認識,
考古工作區也有可以拓印的地方,
如果不想玩沙的孩子們也可以畫畫,
場內也有一些拼圖可以給孩子們玩樂,
至於考古工作區有些專業的考古器具,
感覺要國小以上比較有學習的效果,
像我們家的孩子們還專心地在「體驗樂趣」,
而不是知識上的學習,
反倒是媽媽我自己學得很開心(其實我才是那個最想來玩的小孩)
一場限時45分鐘,覺得好不夠用啊啊啊
隨後我們去逛2-4樓的常設館區,
購票時媽媽我先和櫃台拿了一份學習單,
裡面有20個蘭博必看的重點主題,
我們便依照這張學習單在場館中學習,
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
孩子們會很專心的觀察館中陳列,
會用心地去把玩各種互動裝置,
旅遊本身就是一種學習,
不是要放進多少的知識在自己的腦中,
而是在過程中體驗各地的風俗民情,
進而了解自己所生長的土地,
那些嘻笑玩鬧中的體驗,
都是養分,會在自己的生命中累積。
在預期之外的,
我們看到館中有製作胸針或是磁鐵的體驗,
50元/份,便隨遇而安的參加了。
會先給一張紙,在圓圈中畫上自己專屬的圖樣,
有圖案本可供參考,或是自行發揮,
看著孩子們專心致志的描繪著,
完成圖樣後,再由現場工作人員帶領胸針或磁鐵的組合過程,
大功告成後,和自己的作品合影一張,
爾後拗不過喜愛DIY的大女兒要求,
推遲了午餐時間,
前往常設展2樓,宜蘭的誕生劇場的門口,
有立體紙模型的DIY,
再剪剪貼貼中,我們又度過了一個午後,
其實自己很不擅長美術,
在陪伴孩子們的過程中,好似自己也在學習和長大,
再拼湊那些未完整的童年,
自己所不喜歡與不擅長的,在此刻的歲月靜好中,完整。